今天是:
登录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手机号码
密码
确认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片区风采区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临港新片区建设者挥洒青春和热血,一群青年弄潮儿协力打造“上海方案”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20-01-23 点击量:9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半年以来,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等方面逐步突破。临港新片区发展过程离不开每个“临港人”的辛勤付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临港,挥洒青春和热血,在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本期关注临港新片区的职场人,讲述他们与临港共同发展的经历。




王皓:工业4.0与5G融合

实现车间信息的实时“追踪”




显示车间生产实时数据的电子表格投影在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的地面上,通过电子信息图,实验室内的操作人员可了解到车间内机械运转、物料状态、设备的毫秒级实时信息。在位于浦东新区临港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内,基于工业4.0场景研发的智能设备在展示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这是工业4.0、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最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中方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皓介绍说,在30余位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中,高水平、快半拍的工业4.0与智能制造技术在逐渐诞生。




有“眼睛”的物料跟踪系统实现车间“透明化”


“不少车间内在做计划排产时,无法准确掌握每个细小零件的精准数量与位置。但我们研发的跟踪系统有了‘眼睛’,通过视觉传输、零件自动扫码、信号发射传感等技术,实现每个物料在系统内的全流程管控。”谈到此项目,王皓表示,“这个技术是为5G工业应用预备的,当5G接收端技术成熟,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后,我们研发的技术将直接与车间5G技术无缝结合,更具竞争力。”对弗劳恩霍夫协会中方团队成员来说,研发出带有预见性的前沿技术是主要任务之一。项目中心内的智能物料实时跟踪系统则体现了技术研发的先进性。


前来临港参观的人想必对位于临港新片区展厅内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不会感到陌生。2017年,弗劳恩霍夫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后,临港管委会关注到这一项符合临港新片区发展“调性”的合作。2019年3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署正式合约。在提供人才政策、免费场地、企业资源的临港新片区内,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正式成立。


“项目中心正式成立了9个多月。不少记者在采访时常会询问我们,团队在这9个余月的时间内做了哪些创新的工作?”王皓介绍说,在展厅内看到的人工智能辅助操作、人机协作机器人集成系统都是项目中心所做的一小部分内容。如今面向国家大型企业智能化需求,团队开展了智能制造系统定制研发,打造出高效率、高品质的智能工厂核心技术。


5G时代下,工业物联网装上快速运转脑


上海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弗劳恩霍夫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强强联合,团队在信息物理系统、下一代工业总线、数字孪生技术、先进感知技术等方面具备雄厚的实力。团队在整合资源、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孵化方面,助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据悉,弗劳恩霍夫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研究所乃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研究所,在工业4.0研究领域相在德国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上海交通大学在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借鉴德方工业4.0的发展思路,围绕中国企业实际需求,自主研发先进技术。”王皓表示,这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中国正式批准的第1个、全球第10个项目中心。中方吸取了德方在工业4.0计划中的经验,但核心技术依旧是由中方研发。据透露,近年来随着掌握5G技术的中国品牌崛起,单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水平上来看,中方团队在不少技术环节上已超过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德方合作伙伴。


他以视觉人工智能辅助缺陷修整系统为例介绍说,在如航空、汽车类的制造业行业中,钣金件板面出现微小的凹痕或者缺陷后,操作人员由于室内光线不足,很难用人眼识别出。可这缺陷的汽车外观一旦在室外强烈阳光照射下,瑕疵则一览无余。


“这一人眼在弱光下难以辨别的缺陷如今通过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轻松处理。”王皓介绍说,近期团队研发出的视觉人工智能辅助缺陷设备通过机器“看”,可在几秒内识别出表面不平整的位置并在后台显示。除了“会观察”,该套系统兼具“可修正”的功能。具体说来,系统可通过人机交互,配合将不平整表面进行抛光,优化操作者的工作。这一“轻松处理”的系统听起来简单,但在设计过程中,团队研发者则要强化机器系统识别能力,将二维、三维数据综合处理。据悉,视觉人工智能辅助缺陷修整系统如今已在部分制造企业中应用。后期,交大弗劳恩霍夫协会项目中心成员们将结合智能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围绕工业4.0研发出更多前沿技术。


徐田雷:投身临港新片区

甘做青年人成长的阶梯




来到临港两年有余,徐田雷从最初的迷茫、不适应,慢慢地开始喜欢临港、爱上临港,对他而言,这里优美的环境、配套的设施和政策、充满活力的团队等都是他留下来并将长期奋斗的动力所在。作为临港集团创新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他始终满怀激情,积极承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对于高层次人才培训的需求,做好项目及课程服务,同时,将对外服务教育贯穿至园区、校区及社区,积极助推临港的创新发展。


从高校到临港,在挑战中提升多方面能力


日前,2019年“临港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上,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共同为大赛获奖选手颁奖,并与现场老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热烈互动。见此情景,作为大赛承办方的徐田雷难掩笑意。对他与团队而言,历时三个月,从筹备、策划,到展示、颁奖,整个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都获得了回报,与此同时,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能力也获得了锻炼和提升。


“我们就是想办一场真正的青少年科创大赛,培养青少年创新发展思维,提升其科学素养。”徐田雷坚定地说。如今的他,在工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格局,也获得主办方、参赛者的一致认可。然而,2017年年底,刚刚来到临港时,面对崭新的一切,他也经历了一段迷茫及困惑期。


据了解,高校教师出身的他,曾经在江西担任了十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兼做学生管理工作。初入临港,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身份的不同和角色的转变,以及如何适应上海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虽有迷茫,但他坚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同时不断向同行们请教、交流,并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加强自身能力的学习和强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逐渐适应了在临港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喜欢并爱上了这里。


“临港地区是上海高端智能产业的聚集地,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又赋予了临港探索多方面制度创新的使命,未来创新的多元化要求青少年在科技、人文等全方面发展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谈及筹备的2019年“临港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徐田雷坦言,最初承接时,对于邀请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与团队也没有十足把握。但最终在大家的努力及各方支持下,克服了时间、经费、邀请嘉宾等多重困难,向青少年们呈现了一场专业且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多方认可和肯定。


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共享共赢的服务体系


挑战之路从未停止。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徐田雷带领团队先后承接了临港新片区临港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临港地区经贸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临港分会的筹建等重要专项工作,为临港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交流搭建了交流沟通平台。


此外,他还积极探索园区服务内容,通过开设“临港名师大讲坛”“阳光星期五”“思享汇”等公共服务课程,帮助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走入临港新片区、临港共享服务中心和临港新业坊等,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年,他与团队还将对青年英才的培养服务延伸到了市区。“受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等五部门委托,我们学院承接了‘2019年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开发项目’。”让徐田雷自豪的是,60名青年企业家齐聚临港新片区,大家共同探讨企业家的创业与成长,抱团发展的同时,部分企业家也深受临港吸引,选择投身这片热土,开启激情奋斗之旅。


“作为‘临港地区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学院承接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推出的多批次青年人才培养活动,搭建了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共享共赢的服务体系。”他透露说,2019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院的对外培训服务工作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先后承接了江苏吕四港干部研修班、安徽广德市干部园区研修班等近20个培训班次、30多批次的参访标杆学习,培训人数近3000人,展现了临港新片区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来到临港以来,让徐田雷印象最深刻的是:从事着这份有意义的工作,自己与团队每天都在忙碌中满怀着激情,辛苦中伴有收获。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充电,及时总结和自省,才能更好地为培养青年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2年来,他荣获“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感激之余,他表示,将继续扎根临港,立足临港,将先进的培训经验输送至全国,甚至国外,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临港,共同为其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争取早日打造全国开发区培训基地的标杆和典范,输送更多优质的行业人才。”


张敬达:这里是第二个家

为临港的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作为中云开源数据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敬达带领团队运用开源数据技术为工业界提供优质服务。平时的工作忙碌而充实,难得的闲暇时光,他总喜欢在临港走一走,看着滴水湖上白帆点点,申港大道两旁绿树成荫,以及那让人醉美的“临港蓝”。他的脸上总是不由自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更加坚定着自己当年的选择。


从中关村转战临港,将创新进行到底


“我之前在北京中关村工作过,2016年年底来到了上海临港地区。”当年,软件开发专业毕业后的张敬达在北京从事与游戏相关的数据工作。但伴随临港的发展,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有关产业、人才、城市功能等配套政策都深深吸引着他,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来到临港,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云。


作为技术人才,他深知掌握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初入临港,面对这里的人才济济,非名校出身的他,倍感压力。“好在,公司为我们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我能够有机会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中云,除了上班时间努力工作,积极向同事请教、交流外,下班后,他经常自学到凌晨,啃下一个又一个技术“硬骨头”。慢慢地,他开始脱颖而出,从基础的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总监。


“其实,越往上走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就更多。”张敬达坦言,作为管理层,需要站在公司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问题,同时协调、沟通各种内部关系,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尤其要始终将“创新”放在产品研发的第一位。


他深知,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凝心聚力,发挥集体的智慧。为此,他常常鼓励团队创新,积极开展头脑风暴,并及时进行产品测试和试验。“特别是产品临近上线时,为了追求更好的品质,我们常常在上线前半个月,集中进行连续的测试工作,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对他与团队而言,关注每个产品的质量和细节,是服务的宗旨。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当听到来自用户的肯定反馈时,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尤其让他自豪的是,公司的最新产品“工业快搜”。他透露说,它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引擎,而是聚焦工业领域的垂直搜索引擎,能够提供工业产业链数据的关联搜索,包括整个行业细分领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数据。“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创新成果,它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高效、便捷地从搜索层面进行数据的相关搜索,实现工业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利用。”言语间,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临港是第二个家,希望更多有梦想的小伙伴加入


如今,临港新片区正朝着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张敬达与团队满怀激情,用所学专业和过硬技术为临港软件园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软件产业创新社区”贡献着力量。


谈及薪资,表示满意之余,他强调,能够开发自己喜欢的产品,深耕喜欢的事业,是非常难得且幸福的。尤其中云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让大家凝心聚力,充满了活力与干劲。此外,临港优美且宜人的环境,有关人才引进、居转户、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及配套服务,极大提升了像他一样的“临港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是我在临港扎根和继续坚守下去的动力所在。”回忆在临港的点滴,张敬达感慨万千。


对他而言,在见证临港变化的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临港成就了中云,中云成就了我。”伴随公司发展壮大期间,张敬达也荣获了“先进个人”“产品创新奖”“人才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目前,他正在带领团队打磨新产品,“努力让搜索框成为工业世界之窗。”未来,他透露说,将继续深耕工业数据,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用数据技术为产业赋能。


谈及对临港的期待和展望,张敬达难掩激动之情。他坦言,希望接下来有更多怀揣梦想的小伙伴能够来到临港,共同为临港的发展而努力。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新年贺词中所指出的那样,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