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挂牌七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契机,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目标,在统筹推进“农业自贸”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持续推动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在农业领域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不断探索,特别是在种质资源跨境流通、药用植物进出境管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杨凌片区成立7年来,已累计形成70多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其中7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15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17项案例被评为我省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凸显了农业特色。
二是加快农业领域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先后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布局建设国际农业合作平台13个。建成全国首个服务于农业产业的综保区—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推进国家(杨凌)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药用植物进境绿色通道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同时,种质资源保税研发产业园、境外药用植物原材料集散加工中心、国际生产资料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对外开放平台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三是不断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组建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等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府部门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0多项,不断攻克制约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技交流与培训常态化开展,举办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重要活动40多场,培训国外农业官员和专家3.5万人次。积极推进科技推广示范工作,按照“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原则,在上合组织国家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115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技术,制定7项作物生产标准、11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得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普遍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定位、强化使命,进一步发挥自贸区引领作用,在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持续用力,为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