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手机号码
密码
确认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片区风采区 >> 片区风采 >> 正文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建设情况昨日发布

来源: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 时间:2017-04-06 点击量:489

 昨日19:30,西安市政府召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媒体见面会,全面发布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建设情况。

 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陕西等7省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4月1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安高新区举办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揭牌。

 战略定位

 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有力支撑,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主要任务

 将扎实推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发展目标

 以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辐射聚合区,融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合作引领区,探索内陆与欧亚大陆经贸合作的开放先行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区,吸引全球资本参与内陆开放的金融集聚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对接国际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区,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综合改革区,以自贸区建设倒逼改革,使西安由“跟跑”开放成为新的开放前沿。

 “西安模式” 初步形成

 西安作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和陕西自贸区核心区,大胆探索,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改革试点新模式。

 ●制定《关于贯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经济合作的实施方案》,把“欧亚经济论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新平台。

 ●设立“陕西‘一带一路’跨境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

 ●国际港务区已在德国法兰克福、帕西姆等国际机场设立了海外仓,为跨境电商海外快速集结分拨夯实了基础。

 ●以爱菊集团为主体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

 ● 2月25日顺利实现国内唯一内陆进口粮食指定口岸首单业务——进口哈萨克斯坦1795吨小麦顺利抵达西安港。

 ●制定《西安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工作方案》,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博物馆友好联盟”。

 ●打造西安通航城市旅游营销合作暨“一带一路”国际航线发展常态化机制

 ●申报在国际港务区建立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后续工作

 着力打造自贸区 建设的“西安样本”

 西安将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为起点,按照中省要求,对照试点任务,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着力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西安样本”。

 按照省总体方案中的165项试点任务,下一步西安将认真做好复制类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非复制类任务的创新,扎实做好“双试联动”任务的试点,力争尽快取得成效。

 同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认真总结提炼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尽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经验”。

 西安区域首批推出五大类20条创新举措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区,西安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借鉴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努力建设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贸试验区,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了五大类20条创新举措。

 创新举措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下放权限

 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能放尽放”原则,争取首批217项省级事权、103项市级事项,共计320项事权下放到各功能区。

 改革管理方式

 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在高新区、国际港务区试点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开展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在高新区和国际港务区试点设立市场监管局,集中行使市场监管权,实现由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

 商事制度改革

 按照“统一收件、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的服务流程,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 ”新模式。

 目前我市各功能区已经顺利实现“一口受理、19项联办”,并将办证时间缩短为3个工作日。

 创新制定综合服务大厅“十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实现了综合服务大厅建设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

 加快推进政府效能革命,以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4个功能区首批推出了70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集群注册”新模式,为企业提供集群注册服务。

 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新贸易发展方式和通关监管模式

 实行机场货站前移,缩短企业通关时间。

 采取“舱单归并”通关模式,实行跨境电子商务“大包过机”查验放行,探索“边境抽检、内陆核放”和“口岸直通查验”检验检疫新模式。国际港务区单日跨境电商出口正常通关最高达到110884票。

 推行陆空联运新模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积极探索设立海外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为自贸试验区集聚全球优势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将“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事项委托至各功能区,现已按照国务院颁布的自贸区负面清单开展外商投资设立备案。各功能区已经制定多项全球招商优惠政策,面向国际招商引资。揭牌当日,已有176家国内外企业首批入驻。

 深化金融开放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市金融办会同“一行三局”制定了《自贸区金融创新实施方案》,27项金融类试点任务有16项已经推行。

 出台了引进外资银行落户自贸区的便利化、扶持性政策,促进融资租赁、能源担保、消费金融等金融业态加快发展。

 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投贷联动。

 搭建金融与信用服务平台,提升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

 重点培育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小额贷款、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新金融产业,努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新金融中心。

 发挥西安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设立灞柳基金小镇,打造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发展示范区。

 扩大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经济合作

 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西安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以“长安号”国际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骨干网络,以粮食、肉类等各类口岸作为功能平台,实施陆空联运,建立国际物流大通道。

 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合作园区建设,开启“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

 探索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破解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难题;以金融为引领,实现大招商和产融结合。

 设立陕西自贸试验区仲裁院,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

 加快沿线国家“五通”进程

 为了加快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重现丝路文明的新辉煌,西安从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推动重点项目等层面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

 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设立签证服务中心,推进自贸区对外开放便利化。

 以世园音乐节、华夏旅游综合体为主要载体,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聚集地和引领地。

 建立丝绸之路技术转移基地,推动本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链,在全球范围内吸纳科技成果、布局产业链。

 功能介绍

 自贸区西安区域四大功能区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涉及三个片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区域涵盖了中心片区、国际港务区片区两大片区,包括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4个功能区。

 高新区

 规划面积35.67平方公里(含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3.64平方公里及西安出口加工区B区0.79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文交流枢纽和金融贸易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

 规划面积22.62平方公里(含西安综合保税区6.17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国际陆港、商贸物流区和新金融产业示范区。以打造国际内陆自由港为目标,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类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等产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临港产业、融资租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和开放型经济产业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经开区

 规划面积9.51平方公里(含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0.75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打造“两高地”、建设“两园区”、促进“一合作”(即打造“一带一路”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制造服务业高地;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创新试验区和产融结合示范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产融服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经过三至五年改革试验,成为先进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的自由贸易高地,为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浐灞生态区

 规划面积3.81平方公里。

 以打造丝路沿线金融创新实验区和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会展经济、对外贸易等产业,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开放型金融商务聚集区、国际文化交流及会展服务新平台。

 专家访谈

 自贸试验区是大西安发展的未来

 “自贸试验区建设为西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院长冯宗宪表示,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进程中,集全国创新省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航空城、保税港区、自贸试验区等叠加利好于一身的大西安,正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八方来客,多方共赢合作将使得自贸机遇不断放大,为大西安的转型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冯宗宪表示,自贸试验区在全市改革开放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大西安发展的未来,特别是国家实施建设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使西安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集中叠加期,要站在大西安、陕西乃至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牢牢抓住机遇,乘势而为,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开发建设。自贸试验区形成的空前集聚、外溢效应,对我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我市发挥优势、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

 自贸试验区要树立立足西安、服务周边和全省、西部和全国乃至“一带一路”的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际水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生产要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据此,冯宗宪建议,围绕推进内陆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以“闯”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劲头,奋发有为,推进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