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贸”启新程——写在杨凌自贸片区成立8周年之际
来源:杨凌发布
时间:2025-04-01
点击量:3

踏着春天的脚步,沐浴着和煦的春风。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成立八周年。
累计形成100余项系统集成性创新案例,其中8项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2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项杂粮国际标准在白俄罗斯通过官方程序发布,陕西农业技术标准首次“走出去”转化为白俄罗斯官方标准。建成国际合作平台13个,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0多项,布局建设了中哈、中乌、中俄等12个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实施农业国际培训项目70多期,为上合组织及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400多名……挂牌八年来,杨凌自贸片区作为全国唯一农业特色自贸片区,始终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优化开放举措、提升开放能级,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杨凌新篇章。这5.7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里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果实”正化为饱满的“种子”撒向大地。今年年初,“电子苹果”保税展示交易业务正式在杨凌综保区落地,这意味着陕西省首单农业高新技术保税产品实现突破。
相较传统的一般贸易进口,保税展示交易模式不仅能在缴纳税款方面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且展示方式更灵活,通关手续更便捷。“我们将全力支持杨凌建设全国首个农业特色综合保税区,鼓励探索保税展示、保税租赁等新业态提速升级。”关中海关党委书记、关长张刘燕表示,关中海关在保税展示场所建设、展品保证金缴纳、保税展品出区等关键环节主动靠前对接,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有效缩短了通关时间,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生命线,更是破解农业领域全球性难题的“金钥匙”。杨凌自贸片区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制度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示范区自贸办紧扣“农业特色”,在制度创新领域持续突破。建成国家四大中转基地之一的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立隔离检疫与种质保存一体化平台,持续探索种业领域制度创新,奥科生合、励合生物等一批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已入驻发展,自贸区科创孵化平台已初具规模;首推种业跨境流通新模式,有效解决种质资源“引进来”难题,先正达、荷兰景曦等国际种业巨头通过该模式,成功引进玉米、大豆等种质资源,为国内种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推动种质资源及中药材跨境流通制度创新。探索“境外药用原料先行入区加工、达标后入境”新模式,有效解决中药材跨境流通瓶颈;在全国首推“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生物资产动态估值贷款”,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杨凌自贸片区也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通过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发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这些制度创新举措,为杨凌自贸片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杨凌示范区自贸办主任苏亚文表示:“我们始终以‘为国家试制度’为使命,在种质资源跨境研发、农产品保税加工等领域开展差异化探索。”2021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形成了“自贸区+综保区”的双区驱动、双驱叠加效应,如今杨凌综保区已形成“四园一中心三平台”格局,吸引生物科技研发、智能装备制造等多个重大项目落地,为农业领域制度型开放提供了“杨凌样本”。
向“新”而动,引领经济发展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求。新起点上,杨凌自贸片区方向明确。

2025年2月24日10时许,3辆满载低密度聚乙烯产品的卡车顺利通过卡口通道自动验放系统查验,经过海关后台系统数据比对后,快速驶入杨凌综合保税区。此次入区的保税货物由杨凌国合供应链有限公司从卡塔尔进口,价值超14万美元,将用于满足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需求。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深耕节日装饰用品制造领域多年,生产的仿真圣诞树、仿真植物等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去年以来,受海运价格波动和航线、船期不稳定等因素影响,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材料供应、产品仓储运输等关键环节承受着较大压力,面临运营成本增加、进出口业务受阻问题。示范区自贸办急企业之所急,建立企业发展动态台账,以“上门服务”方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和我们沟通后,提前帮我们备足货,争取到更短的通关时间。这批低密度聚乙烯产品就放在杨凌综合保税区。我们不用提前支付税款,也不用担心滞留问题,‘用多少拿多少’,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长邸豪说。开展外向型企业“一对一”包抓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涉农产品国际贸易,持续打造世界农业会客厅;建立“关长送政策上门”“关地联动”“关企联动”等机制,多部门工作人员“组团”上门,了解企业进出口计划、原材料到港时间,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在“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叠加优势带动下,2024年,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值13.42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出口总值10亿元,同比增长36.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踏“浪”而歌,奔向开放新高地
3月10日,杨凌知君菌业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设备高效运转,负责人沈道银专注地查看食用菌生长状况。
“经过我们的指导,法国合作伙伴在当地种植的50亩羊肚菌长势非常好,1公斤羊肚菌在当地能卖到100多欧元。”沈道银笑着说。

“我们计划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将更多优质食用菌品种带到世界各地;持续深耕国内市场,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对于未来,沈道银满怀憧憬。
为推动农业全链出海,杨凌自贸片区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农业展会,拓宽海外市场渠道,为企业牵线搭桥,对接国际采购商;简化农产品出口审批流程,提供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出口成本,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目前,杨凌示范区培育形成了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现代农科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50亿元。
新起点,扬帆再起航。“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综保区双区叠加政策优势,不断强化招商工作力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力推进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杨凌打造我国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贡献力量。”苏亚文说。
改革的热火已经点燃,创新的红利正在燎原。未来已至,可以展望,杨凌自贸片区的明天必将释放出更多制度红利,进一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增添更大动能。
记者:党菲 马媛 海报设计:王晴晴
编辑:米蓓 | 审核:翁瑞 魏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