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对于历史的长河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而言,这五年却是书写辉煌、实现跨越的闪耀时光。自黑河自贸片区成立以来,这片热土便以惊人的速度和坚定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发展之路。
五年间,黑河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深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成为连接两国的重要桥梁。在这里,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密切,合作成果丰硕。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为黑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为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年间,黑河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里,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黑河自贸片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入驻。同时,片区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确保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为片区内的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年间,黑河自贸片区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里,依托片区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一系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年一剑,
跨境产业花满枝
在中国东北的边陲之地,黑河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黑龙江畔,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隔江相望。这里是中俄两国交流的前沿阵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五年来,黑河自贸片区在这片热土上,以改革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了一部跨境产业发展篇章。
黑河自贸片区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自设立以来,它便肩负着探索新路径、生成新模式、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历史使命。五年间,黑河自贸片区在跨境能源资源合作、跨境农产品加工、跨境木材加工、跨境物流以及跨境文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跨境能源资源合作,是黑河自贸片区的一大亮点。黑河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以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自贸片区构建了以俄罗斯电、气、油综合利用为主的能源贸易加工产业集群。这一集群的崛起,不仅为黑河自贸片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跨境农产品加工方面,黑河自贸片区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边民互市贸易政策支持,一批中药材企业进驻园区,丰德恒泰粮油、国源豆业等一大批大豆精深加工项目已经陆续建成投产,彰显了黑河自贸片区在跨境农业加工领域的实力,更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境木材加工产业也是黑河自贸片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其重点推进的新丝路跨境木材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构建“两国双园”林木产业加工体系,新丝路公司与省森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跨境木材产业园项目。这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黑河自贸片区的木材加工能力,也为中俄两国的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跨境物流产业的加快发展,为黑河自贸片区的跨境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相关负责人表示,黑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开仓,中俄跨境物流枢纽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这些物流项目的落地,不仅提高了黑河自贸片区的物流效率,也为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在黑河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穿梭其间,将中俄两国的商品运往彼此市场。
除了上述产业外,跨境旅游健康产业、寒地试车经济、跨境智能机电制造产业等领域也在黑河自贸片区提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谋划中,与珠海、哈尔滨等城市研究跨境旅游合作,培育特色文创产业;依托黑河自贸片区国际汽车研发试验基地的建设,打造具有黑河特色的试车产业集群,带动国际冰雪旅游、中俄冰雪赛事等产业;利源达集团等智能机电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和整合产业模式。
五年来,黑河自贸片区在跨境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黑河自贸片区对自身区位优势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使得黑河自贸片区成为中俄两国交流的前沿阵地。而黑河背靠的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对资源的需求量巨大。中俄两国以及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远东两个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黑河自贸片区身为两国边境最重要的口岸和交通枢纽,是发展跨境产业的天选之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黑河加快推动国际货运港口和疏港铁路专线建设,积极布局黑河新港物流园、临港经济区。省内首次中欧班列整列单品入境,全部落户黑河。2024年1—7月,黑河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75亿元,出口贸易额3.49亿元,出口排名居东北三省首位。“哈尔滨—黑河—叶卡捷琳堡”国际邮路稳步运行,共发运邮车501辆,转运国际邮件总包17.4万袋。
与此同时,黑河自贸片区国际能源大通道建设日趋完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运营良好,LNG、LPG、液氦等能源进口量持续加大。2024年,俄电进口约1.5亿元,管输天然气进口约140.73亿元。公路口岸进口液氦118车590吨,进口LNG173车2941吨,进口LPG135车1350吨,为构建新能源化工产业链提供了支撑。
在发展过程中,黑河自贸片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把握跨境导向,用制度创新疏通“跨境”平台、园区、物流、企业落地与经营等方面的难点和堵点。通过跨境创新带动俄方在实现贸易便利化、建设更高水平贸易平台方面与中方形成制度创新的协同互动。这种“黑河模式”的成功,为黑河自贸片区的跨境产业集群能够在“两国双园”落地并实现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创新,
开放合作谱新篇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黑河自贸片区全面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将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不断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模式,奋力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新高地。
自挂牌成立以来,黑河自贸片区便凭借其“对俄”“沿边”的独特地理优势,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工作。五年来,这片热土涌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为自贸片区的开放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彰显了其作为改革开放高地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
在制度创新方面,黑河自贸片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片区首创推出194项创新案例,其中45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这不仅体现了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更彰显了其对全省乃至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积极贡献。为了推动制度创新工作的有序发展,黑河自贸片区研究制定了《制度创新生成机制》,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同时,出台《制度创新奖励方案》,奖励创新案例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在诸多创新案例中,“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案例脱颖而出,入选中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这一案例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了中俄跨境产业的深度合作,更为自贸片区的开放合作树立了典范。此外,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创新模式也备受瞩目,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这一模式的创新应用,有效破解了中俄跨境电商物流的难题,有效促进了跨境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自走车”带动企业运输成本下降60%,制度创新红利惠及入区企业。
为了更好地推动自贸片区的开放合作和制度创新,黑河自贸片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十四五”规划,黑河自贸片区重新修订了《黑河自贸片区发展战略规划》,并制定出台了《新时代全面加强黑河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些规划和意见的出台,为自贸片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黑河自贸片区也注重对标国际最高开放水平,积极打造沿边制度创新高地。2024年7月16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黑河片区在沿边自贸试验区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黑河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成果。此外,片区还与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入选全省协同联动发展先导区,共同推进协同发展先导区建设。
在沿边金融创新方面,黑河自贸片区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片区首创“边民创业担保贷款”“自贸E贷”等金融产品,并推出了“跨境贷”“信保贷”“关税保函”及国际信用证等金融产品,不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也为片区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黑河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载体引擎作用,外贸指标连续四年高位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贸易额增幅分别为63.7%、57.2%、137.4%、56.9%,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55%。黑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开仓运营,黑河俄速达黑河跨境中心仓也顺利通过了哈尔滨海关的验收。同时,片区全国首创制发了数字边民证,并实现了全国首单通过互贸进口大豆的落地加工。2023年通过互贸进口大豆953车,预包装食品进口180吨,参贸边民9105人次。此外,片区完成了海关边民互市贸易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备案工作,累计录入边民46485人、边民合作社34家、互贸落地加工企业9家和俄罗斯商铺8家。
在产业动能要素集聚方面,黑河自贸片区也展现出突出的跨境特色。片区围绕国家赋予的“6+N”跨境产业重点,将“五大经济”融入整体战略,构建了“335”现代产业体系。目前,跨境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跨境农林产品、跨境机电制造等产业已见雏形;绿色食品、中草药加工、硅硼新材料加工、木材加工等重点产业也初见成效。同时,片区不断完善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互市贸易产业园、EPC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平台项目已具备“拎包入住”条件。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产业园、互贸交易点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专用车出口订单增加,贸易额领跑业内同类企业。片区培育了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实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
国际金融结算业务也日益丰富,黑河自贸片区强力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连续两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本币结算比重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24.86亿元,占本外币的88.28%,占比在全省排名第一。片区还完成了晟达通中俄跨境阳光结算平台建设,设立了跨境结算信贷风险代偿基金,帮助百余家企业破解结算难题,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营商环境,
筑巢引凤优服务
与此同时,在黑河自贸片区这片广袤土地上,一场关于营商环境的深刻变革正悄然上演。它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勇气,以及对卓越的不懈追求,编织出一幅幅生动而绚烂的画卷。黑河自贸片区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其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成就。
走进黑河自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一股温馨而高效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1700平方米的现代化服务中心,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会客室”,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办事者的尊重与关怀。在这里,没有冰冷的柜台和繁琐的流程,取而代之的是五个开放专区,它们像五位热情的东道主,迎接着每一位前来寻求帮助的企业和个人。
企业开办专区,是新生命的孵化器。想象一下,一位初创者怀揣着梦想走进这里,原本以为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和高昂的成本,却惊喜地发现,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企业设立、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登记……这些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环节,如今被整合为“一窗一表”申请,全流程仅需0.5天,而且完全免费。是的,你没听错,从2020年起,黑河自贸片区就推出企业开办零成本服务,将原本1370元的开办收费降至“零”。当创业者手捧包含证照、公章、发票的“大礼包”离开时,那份喜悦与感激,是对黑河自贸片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最好注解。
“一件事”专区,是个体工商户办事的“快捷键”。针对片区内个体工商户的40个“一件事”,这里可以精简办事材料、优化服务流程,对不需要后置经营许可的,以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和证件照即可当场发照办结。
“综合审批专区”则是效率与便捷的代名词。黑河自贸片区四年来承接了省、市、区赋权345项,通过流程再造和深度优化,审批时限大幅缩短。比如,“劳务派遣经营许可”审批从20天压缩至1天,“律师执业”审批更是从40个工作日缩短到1天。这样的速度,让每一个在这里办事的人都能感受到“黑河效率”。
而涉外服务专区,无疑是黑河自贸片区对俄开放的缩影。在这里,俄方投资者无需出国门,就能快速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手续,体验跨国审批的“快车道”。202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黑河市中心支局和黑河仲裁服务中心的进驻,更是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这个专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俄两国的商业与文化,让合作更加顺畅。
招商洽谈专区,便是黑河自贸片区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这里,中俄商务洽谈、首席事项办理、投资企业接待……一系列服务被集成整合,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服务闭环。在这个专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黑河自贸片区对招商引资的重视与诚意,吸引着全球的资金与目光。
如果说政务服务中心是黑河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台”,那么驻俄政务服务驿站则是其“海外分店”。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这个小小的驿站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中俄跨境合作的道路,让政务服务跨越国界,实现真正的“跨境通办”。
通过驻俄政务服务驿站,中俄双方投资者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俄方投资者只需在俄境内提交所有商事登记所需材料,向“政务服务驿站”提交申请、完成线上审批,即可领取在中国境内核发的营业执照。而且,这个营业执照在黑河自贸片区、绥芬河片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四地通办通取,真正实现了“一照在手,跨境无忧”。
与此同时,黑河自贸片区推出了“跨境首席帮办”服务模式。对于急需领取办理结果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可以在24小时内收到由驿站送达的营业执照和其他相关文件。这种贴心的服务,让中俄双方投资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
黑河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驻俄政务服务驿站的成立,不仅解决了俄方投资者出境注册公司语言沟通、人员进出境反复往返、网上操作不熟练等实际困难,更极大地促进了中俄跨国务实合作。驿站自成立以来,已通过“跨境审批”招商外资企业50家。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中俄投资者的信任与期待,也是黑河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实步伐。
黑河自贸片区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是一条充满创新与挑战的道路。从政务服务中心的温馨高效,到驻俄政务服务驿站的跨境通办;从企业开办零成本,到“一件事”服务的便捷高效;从综合审批的提速增效,到涉外服务的贴心周到……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黑河自贸片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执着与追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黑河自贸片区开放的决心与智慧,看到了企业的活力与希望,看到了中俄合作的广阔前景。黑河自贸片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开放强动能”的深刻内涵,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笔,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吸引更多资本,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
黑河自贸片区在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跨境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如今,一个具有中俄开放合作元素的跨境产业集群在这里崛起,为黑河自贸片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向北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黑河自贸片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跨境产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更多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黑河自贸片区必将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黑河自贸片区管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