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于2015年4月21日正式挂牌设立。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总结提炼31项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自主推广606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管理改革、金融开放创新等多个领域,通过持续改革创新,不断释放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活力。
法商融合
护航企业“出海”
2021年11月5日,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地厦门并启动建设。从设立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锚定方向先行先试,厦门自贸片区把加快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市发展转型、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重要内容、重要支撑和重要生态,努力在法治创新领域探索试验、探路先行,重点围绕“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致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议解决服务优选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示范地、两岸融合发展法治实践地,形成服务“一带一路”投资运营总部聚集地。
海上世界大楼内,北京安杰世泽(厦门)律师事务所接受厦门某企业委托,为其在阿联酋迪拜成立资源公司、开拓海外业务提供跨境投资可行性研究专项法律服务。这样的景象是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的国际法务运营平台内的一个缩影。
依托厦门自贸片区国际港航、国际商业、跨境物流等临港经济优势,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打造国际法务运营平台,招引集聚高端法务、泛法务资源,致力建设一流国际法务集聚区和自贸国际商务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海上世界”作为自贸先行区的产业载体,初步形成金融、服贸、法务、文化等产业集聚,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厦门)代表处以及北京隆安、北京安杰、北京中闻等150余家优质企业、法务、泛法务机构协同构建法务、商务生态圈,形成产业生态内循环。
为进一步发挥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引进来”和“走出去”桥头堡作用,建设一流国际法务集聚区和国际商务区,2023年9月,厦门自贸片区启动运作“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创新推出“3+N”融合服务模式,为境内外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接轨国际的投融资、税务、法律、商务等“一站式”商法融合综合服务,助力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目前,基地的法律服务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92个城市,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有力推动境内法务与境外法律服务接轨,有力保障企业“走出去”。
今年,海丝环球家族办公室及跨境财富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海丝家办服务中心”)入驻基地,海上世界正式启动运作,此举为我国境内首创。“接下来,自贸先行区将积极推动厦门成为继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之后,环球家族办公室和跨境财富管理服务又一优选地。”厦门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企业出海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厦门自贸片区协同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探索打造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2022年4月,全国首家挂牌“知识产权CBD”的知识产权要素保障综合体正式启用,吸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中心厦门代办处、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入驻,招引厦门知识产权投资公司、合纵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云尚公证等企业,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的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培育主体
畅链货物“出海”
7月6日,71个标箱、近268万美元出口货值的跨境电商货物经海投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验放,从厦门远海码头启运,搭乘“丰泽园”轮发往中国台湾台北港,标志着厦门海沧港成功首开跨境电商货物对台直航航线。此条新航线由中远海投(厦门)供应链发展有限公司携手跃港国际物流、丰泽船务共同打造。
中远海投供应链作为中远海运港口首个供应链平台,致力于通过“供应链+”模式,打造立足厦门、放眼中国、布局全球的国际供应链运营总部,围绕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及汽车出口三大板块,不断增强供应链服务能力,强化协同联动,聚力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成势见效。
“我们公司主推的对台直航电商项目和出口汽车一站式服务项目都是在厦门自贸委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并落地的。”中远海投(厦门)供应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章霞介绍道,今年以来,公司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和整车全链一站式服务中心发力,拓展相应业务模式及其物流特色产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积极利用厦门自贸区功能及区位叠加优势,将公司旗下堆场打造成为全国重点新能源出口基地,全力推动建设“平行车交付集散中心”,围绕整车平行出口行业痛点积极探索,实现PDI检测、验车、上牌等功能深度集成。
据介绍,中远海运将参加与第二十四届投洽会同期举办的2024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及分论坛“重塑韧性·新形势下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活动,与其他企业嘉宾共同探讨供应链领域的最新实践和前沿策略。
作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厦门市供应链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供应链相关企业超1.8万家,其中核心供应链企业1100多家,包括全国供应链企业核心集团四强中的三席——建发集团、国贸控股集团、象屿集团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产业已达2万亿元规模。建发、国贸、象屿三家供应链巨头在浆纸、钢铁、铝、煤炭、粮油、棉纺等大宗商品领域的供应链业务居全国前列,为国内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网络覆盖全国,遍及全球,与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让供应链成为共赢链。此外,厦门是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长期举办地,今年投洽会期间,第五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将同期举行。
龙头齐聚
保障电商“出海”
近日,商务部发布2023年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厦门)跨境电商综试区评估结果为“成效明显”,在全国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是福建省唯一入围第一档的综试区,也是厦门第二次跻身第一档行列。
自2018年厦门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一区多园相辅相成的跨境电商生态圈: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涵盖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申报、税务“免征不退”、进出境快件辅助申报等公共服务,以及物流、收付汇、运营服务、培训、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信用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业务申报“一点输入、一点输出”;建设寨上、机场、象屿、海沧、大嶝等多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一区多园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同时,厦门自贸片区助力引进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速卖通等龙头平台入驻厦门。在今年6月的2024中国(厦门)国际跨境电商展览会上,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市商务局、湖里区政府、厦门市贸促会与谷歌、雨果跨境共同发布谷歌跨境电商加速计划,宣布首个谷歌跨境电商加速中心落地厦门。除此之外,亚马逊全球开店产业带加速器项目也在展会上同步启动,以帮助更多的产业带、传统制造业进一步发挥供应链优势,加速数字化转型。
厦门拥有丰富的跨境电商物流网络,海运快线持续拓展,开通欧美跨境电商快线,打造至东南亚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暨“丝路海运”电商快线。今年6月,由厦门港直达菲律宾马尼拉港的“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开通两周年。据厦门海关统计,作为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该线两年出口商品超145万件。开通至欧美、东南亚、金砖国家的航空货运航线,每周开行41班航空货机。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厦门自贸片区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提升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厦门自贸片区探索建设出口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便利出口货物退得回、退得快和复出口、再销售,打通退卖双向循环通道。同时,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结汇模式,9610货物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自主结汇模式,解决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结汇的难题,降低收汇风险。此外,实现“跨境电商+一般贸易”集拼出口模式;落地1210保税出口业务,解决企业跨境电商业务退税等问题。
数字转型
创新文化“出海”
长期以来,厦门高度重视对外文化贸易,自2018年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来,厦门文化出口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厦门有14家企业、5个项目入选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服务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搭建游戏出口统保平台,落地了全国首单游戏出海平台保险保单;对台出版物进、出口额稳居大陆首位……一批批创新举措在厦门落地,一项项成果在厦门开花。
今年上半年,厦门市文化(产品+服务)进出口额达119.44亿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为83.44亿元,同比增长414.9%。
作为厦门市文化贸易进出口的重要增长极,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立足自贸试验区、经济特区、海丝核心区及对台区位优势,持续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保税监管制度,充分发挥“保税+文化”“供应链+文化”“金融+文化”等特色功能优势,探索“创新+平台+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积极开辟对外文化贸易新渠道,推动文化宽口径、多路径传播,助力优质文化内容出海;是全国首批、福建省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重点发展影视产业、网络视听产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和艺术品业。至2024年6月,片区累计注册文化企业6024家,注册资本总额达345.14亿元。
厦门梦加网络是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企业。今年年初,企业收到海外市场的好消息,他们新开发的网络游戏在俄罗斯试推广仅一个多月,就取得了下载榜第三名的好成绩。
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款游戏首次尝试在海外拍摄游戏同名短剧,相互引流。而这些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都得益于企业抓住中国文化“破圈出海”的快速发展期,及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3年,企业海外市场业绩取得了20%以上的增长。
推动文化贸易出海,厦门自贸片区持续发力,出台新政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根据政策,对相应企业给予奖励。为了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符合条件的网络视听作品、电视剧、动漫等在境外销售版权的,按实际成交金额的10%予以奖励,每部作品最高奖励5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50万元。片区内企业赴境外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布展场地费、宣传费等可享受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在引进新兴文化产业企业、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进文化外溢效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翁晓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