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手机号码
密码
确认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八年盘点 >> 正文

陕西自贸试验区八周年: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源:凤凰新闻 时间:2025-04-07 点击量:4

2025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了挂牌八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八年来,这片承载着国家改革开放使命的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合作为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书写了一部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的壮丽篇章。

当荷兰郁金香搭乘第五航权航班与陕西红富士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同频起落,当"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为中亚企业化解跨境商事纠纷,这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已悄然生长为超越地理边界的"开放共同体"。如今,陕西自贸试验区正以全新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潮头,向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目标奋勇前行。

陕西自贸试验区八周年: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改革深水区的“西安样本”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使命。以西安区域为例,在这八年间,累计形成751项创新案例,其中40项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8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这些数字背后,是西安在制度变革深水区的勇敢探索与实践。

科技创新“五力”新模式,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金融服务、政策保障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打破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困境,让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西安的科技创新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新模式”,通过优化海关监管流程,大幅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为国际贸易便利化提供了“西安方案”。这些创新案例,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为全国自贸试验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在全市率先设置“潮汐窗口”,根据业务量灵活调整窗口服务,有效缓解了办事高峰期的拥堵;“企业宁静日”制度,减少了政府部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交房(地)即交证”改革,让企业、群众在办理房产证等事项时实现了“零跑腿”。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更让企业、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贸易便利化方面,设立西北地区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RCEP政策咨询与服务;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为加贸企业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幅提高了核销作业效率与通关速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增强了西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金融服务创新亮点纷呈。“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入驻外贸企业300余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5000万元;全国首家获批商业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丝路国际保理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这些平台的搭建,不仅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更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法治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聚集了众多法律服务机构,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这为涉外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法律保障,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从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来看,西安区域在全国57个自贸片区中排名16位,在全国28个内陆型自贸片区中排名第5位。这一成绩表明,西安区域的营商环境已从“追赶”向“引领”跨越,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陕西自贸试验区八周年: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向西开放: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向西开放的历史使命。八年来,西安区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构筑起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中欧班列(西安)的高质量开行,是西安向西开放的生动实践。通过推出舱单归并、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20多项创新举措,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增加至18条,班列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这不仅加强了西安与中亚、欧洲的经贸往来,更为西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陕西自贸试验区八周年: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西安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创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全省首创“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TIR国际公路运输+保税+启运港退税”业务模式,2024年出口二手车7346台,同比增长80%,出口金额1.69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这一模式的创新,不仅推动了西安二手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更为其他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航空口岸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西安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现了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机场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9条,第五航权航线3条,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初步构建起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球的客货运航线网络,为西安的对外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些向西开放的举措,不仅让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更为西安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八周年: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产业发展:特色集群的规模崛起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西安区域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思维,推动各功能区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临空临港经济、生物制药、会议会展等为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闪存芯片、单晶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以三星、美光等企业为代表,西安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之一。这不仅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为西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东航赛峰起落架系统维修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推动了西安在航空维修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这为西安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逐年提升,西安被誉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以陕汽等企业为代表,西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西安力量。

临空临港经济,依托西安的航空与铁路枢纽优势,发展临空临港产业。以空港新城等功能区为代表,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生物制药产业,以康佳智能家电等企业为代表,西安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会议会展产业,以浐灞国际港等功能区为代表,西安通过举办各类高规格的会议会展活动,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崛起,不仅优化了西安的产业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为西安在国内外市场中塑造了独特的产业竞争力。未来,西安区域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区域协同:开放红利的共享普惠

西安区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开展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产业、通道、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与兰州、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霍尔果斯片区以及阿拉山口综保区签订《联动创新合作协议》,提升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在省内,推动西安6个开发区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带动宝鸡、铜川、渭南、延安等地市协同发展。这种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创新红利的共享与普惠,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西安区域将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协同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在科技研发、人才交流、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探索与更多地区的合作机会,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区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大局贡献力量。

八年的砥砺奋进,让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向西开放、产业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西安区域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西安的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