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手机号码
密码
确认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正文

精准施策破解“五难” 陕西自贸试验区助企业复工复产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0-03-03 点击量:214

2月28日0时起,陕西省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级别为三级。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陕西正在推动有序复工复产,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

国际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办事难、用工难、融资难、洽谈难、履约难。针对这“五难”,陕西自贸试验区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努力实现生产建设不失速,招商引资不迟滞,服务保障不耽误,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月14日,原本办理时限为20个工作日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功能区,盒马鲜生运营中心项目仅用1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证照。这是疫情发生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为减少人员聚集,在各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预约办”,实现“无接触服务”“不见面审批”“零聚集办事”的典型案例。

网上办事项,通过“i西安”等政务服务APP,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办理。

必须要提交纸质材料的审批事项,通过中邮速递易箱柜服务点交件,政务服务中心办结后再投递到办事人员指定速递易箱柜服务点,短信通知办事人员取件,实现“不见面审批”。

对于确实需要到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理的事项,通过“24小时业务咨询专线,设置应急办理窗口,实行预约服务,指定专人全程帮办”一揽子服务,可最大限度减少停留时间,高效率完成事项办理。

受疫情影响,传统用工模式受到冲击。陕西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零工创客服务平台优势,在网上发布自由职业者技能、服务效果和服务价格,企业根据需求在线购买服务,实现用工方和劳动者的双赢。同时,大力推进“云招聘”,将线下招聘活动转到网上举办,减少人员聚集,持续保障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供给,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架起桥梁。

疫情发生后,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存货积压、供应链尚未恢复、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长等原因,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陕西自贸试验区内商业保理公司开发供应链融资产品“微理通”,为有应收账款的各类中小企业提供线上无抵押融资渠道,单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300万元;区内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背景下商业承兑汇票融资质押业务,中小企业凭银行认可的核心企业签发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办理贷款,商票贴现平均年利率降至8%,可为中小企业节约60%融资成本。

为保障招商引资工作不间断,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响应商务部号召,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网上招商,实现项目洽谈签约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确保已达成意向的产业和项目按计划签约落地。

2月18日,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功能区成功举办产业招商“云签约”,挪威船级社(DNV GL)西咸办事处、普华永道商务咨询西咸办公室、中建交通西北总部、内陆地区首家陕港联营律师事务所等16个项目网上签约实现落户。

疫情发生以来,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停运,无法按期完成订单,造成了履约困难。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法律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类法律问题,发布《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的突发法律问题及应对指南》,帮助企业妥善处理相关法律问题,及时化解疫情带来的矛盾纠纷等不利因素;并成立企业防疫复工法律服务团,针对疫情期间企业可能遇到的劳动用工、医疗社保、经济合同及危困企业救助等相关法律问题,为企业提供持续有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助力企业复工。

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截至2月25日,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641家,已复工288家,复工率45%。三星、美光和爱菊粮油等重点企业人员在岗率均达85%以上,产能恢复近九成。同时区内重大建设项目逐步开工,空港新城功能区在建的79个项目中,52个已完成复工审批或报备,16个已率先开工。

在疫情期间,陕西自贸试验区签约项目61个,其中外资项目4个,世界500强企业3家,区域总部机构4家,总投资额达217.94亿元。